松鹤园电话: 021-59506101
感恩母亲的爱

      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的妈妈从乡下嫁到城里,生育了哥哥和我。当时一家四口人全指望爸爸四十多元的工资过日子,生活很艰难。妈妈想找个事做赚钱贴补家用,可是缺乏门路,只得到船码头去卖些小吃食。
  每天凌晨四时,妈妈就要起床搭早班车赶到江边的食品铺子拿货,然后步行至码头。上海、江浙一带的客人坐船到码头,五、六点钟船到上岸,饥肠辘辘的船客纷纷掏钱买热气腾腾的发糕等小吃食充饥。妈妈的生意特别好,一会儿就卖完一大竹篮。
       但无论如何“俏销”,她总会特意留几块糕点带回家给我们作早点充饥,比如发糕、馒头。因为当时粮食很金贵,有定额,需要凭购粮,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家庭,只有爸爸有城市户口,不足的口粮就不得不到“黑市”去买议价粮。小时候,我们就尝到了饥饿的滋味。为了给孩子们多吃点食品,增加点营养,妈妈总要带回一点副食(不需要粮票),让孩子们尝尝。记得有一次,她带回来的东西与众不同。白得像豆腐,非常细腻,散发着诱人的香气,与平常那些粗劣的小吃食完全不同。据妈妈说这叫年糕,可好吃了。这是一位来自浙江的客人,本来想买妈妈热的糕点充饥,但没有现钱,就用这个换的。他说这是当地特产,很有名了。妈妈一看年糕确实不错,就和他换了几块,想着带回家给我们尝个鲜,平时也可以充饥。
       年糕煮好后,我和哥抢着吃,这年糕真不错,光滑、细嫩、柔软,非常可口,一会儿就被肚子里没有油水的我们吃得干干净净。妈妈却没动一筷子,只是慈爱地看着我们,轻轻地说:“别急,慢点吃,明天还有!”这以后,年糕成我们哥俩儿时最爱的美食,它用米做成,香甜软糯,表面还有一层光滑略硬的皮子,口感特好,甜丝丝的余味不尽,再加上模样“乖巧”,对孩子的吸引力远比本地的小吃食比如发糕、馒头之类的要大得多。
       可是只有几块年糕,没过几天就被我们吃完了,我们受到了这个美味的诱惑,一再缠着妈妈还要吃年糕。外地的客人不是那么容易碰到,妈妈就在本地买了几块年糕,我们吃过后都觉得不如上次年糕好,还是常常怀念。过了很长时间,正当我们已经感觉没希望了的时候,有一天早上妈妈小心地将蓝子捂得严实回来,告诉我们一个喜讯,原来每天妈妈都在找那个外地来的客人,今天终于找到了,用高价把那个客人随身带的年糕全买回来了。年糕拿回家时,散发着浓郁的甜香,别提多诱人了!妈妈立刻做好年糕,我和哥哥都抢吃,争得哭鼻子。妈妈还是坐在一边开心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,慈爱地叮咛:“慢点,别噎着,明天还有。”
       年糕再好,总有吃完的时候。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长大。后来,我才知道,童年品尝的外地年糕之所以如此好吃,是因为它独特的制作方法,在当时确实是“美食”,也是因为毕竟当时我们总是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,遇到如此美食当然觉得好吃了。
       过了很多很多年,我已经成中年人了,妈妈却已经老了。随着物质的丰富,经济的融通,物流的兴旺,我们好多年没有再品尝和体验过饥饿的滋味了,现在就连当年冷僻的物资也不再难得。有一次,我就偶尔发现本地的市面上有外地那种年糕发售。我赶紧去买了一些,带回家给妈妈尝尝。
       问她年糕好吃吗?她说好吃。问她还是原来的味道吗?她说不知道!这时我才知道,当年好吃的外地年糕,妈妈都省着给孩子们吃了,她自己为了节约粮食给孩子,吃得很少,还要做很重的活,好吃的年糕,她自己竟然没有尝一块。我想着,以后可以网购一些那种外地年糕,加倍补偿一下妈妈。但咬着年糕,想起当年妈妈在严冬寒风凛冽的江边奔走兜售、在人潮中望眼欲穿寻找外地客人换年糕的情景,眼泪不禁流下来,赶紧低下头,和年糕一起咽进肚里!
       我最爱哼一首歌,歌词是“为了母亲的微笑,为了大地的丰收”,因为我心里最难忘的是童年的时光,那些难以忘怀的美食,还有美食里蕴藏着的母亲深沉的爱!


相关资讯